在老唐进学校的前几天,露天学校的老师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平时冷清的篮球场上,人数明显多了起来,有些平时不打篮球的老师也买了新球鞋,甚至几个平时走路都看影子的女老师,也站到球场边,碰巧有球滚到脚边,当仁不让,抱着球,蹬着高跟鞋,拧着不太灵活的腰身,迈个二十几步半,往篮板上扔。老唐是露天学校即将到任的新校长(乌海市海勃湾矿务局露天煤矿篮球队队长)。
我当年在露天学校教书的时候,每年一届的篮球赛是矿里的盛事,矿里各单位都十分重视,就连上岁数的矿长们也要组个队凑个红火热闹。露天学校女多男少,爱打篮球的不多,所以组个队也不容易。在老唐来学校之前,经常打篮球的就几个人,老三、李宏、胜利、化亮、树强,还有我,就这几个还平均“二等残废”。我天生动作不协调,又加高度近视,所以,我的角色一直是陪练。比赛时每队需要报10个名额。学校里除了我们6个,有两次还请了原学校教师,后考上乌达职大进修的海宏帮忙。另几个是校委会领导。我和几位领导是板凳队员,多数时间上不了场,干一些打开水,抱衣服的活儿。
板凳队员虽然不如上场队员那么抢眼,但坐在下面既不用受累,也不用流汗,比赛后例行的聚餐也不会耽误吃喝;碰巧拿上个名次,或评上个精神文明奖,也能得个毛巾、床单之类的奖品,更重要的是能放心大胆地看个红火热闹,不用像其他老师,想看比赛还担心被抓迟到早退。有的老师很羡慕这个“岗位”。由于我总不上场,化亮笑我是“铁打的板凳”。
但板凳队员也有惊鸿一现的时候。学校队虽然是个弱旅,却从不轻易放弃每一场比赛。那年,好像海宏没回来(或者是李宏已经调到六中,已经记不太清了),能上场可丁可卯的只有5个人,除我外连替换的也没有。在小组比赛上我们遭遇了矿上实力最强的机务队。机务队对学校这支平均身高不足1.7米的队伍表现出明显的轻视。主力毛毛不久就被替换下场了,场上其他队员也打得懒懒散散,学校却借此机会打出几个小高潮。上半场结束时,比分竟然超出了机务队。下半场,机务队依然松散,认为有的是时间追,学校却非常认真,一来一往又拉大了比分。毛毛终于坐不住了,他一上场,形势发生转变,比分一分分拉近。学校队不甘心丢掉已经取得的成果,拼命抵抗,为了阻止对方进攻,不惜犯规。在离比赛结束还有七八分钟的时候,树强在阻挡对方进攻时5次犯规,被罚出场外。于是我这个稳坐多年的“铁板凳”带着露天学校在场人员的担心和希望隆重上场了。有的老师不忍看剩下的比赛,黯然离场。
据赛后观者描述,我一亮相就给在场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些年学校经费紧,比赛时学校顶多给买一双球鞋,而服装则有几个人就有几种样式。我上场时穿的是一条灰色的运动裤,上身是一件白格衬衣,外面还罩着一件红色的斜襟毛线坎肩。机务队好像松了口气,我听见他们说:“把那四个看住,那个红坎肩让他随便扔。”四个可怜的小个子队友更艰苦了,到哪里都有人围追堵截,慢慢地对手的比分超过了我们。我的队友也不敢把球传给我,怕我把球弄丢。而我则满场跑来跑去,不像篮球队员,倒像一个长跑队员。终于,胜利在抢到一个球后,很快被对方看死了,看看其他三个人,都被防得死死的,只有我一个闲人。胜利无奈把球传给了我,接球那一刻我再次感到场上场下的那种失望。球,居然进了!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那个球是怎么进的。据说,拿球后,我奔了六七步半直接把球扔上了篮筐,红坎肩衣带飘飘。我的动作太怪异了,以至裁判马六六居然笑得哨子吹不出音来,二分有效!场外掌声雷动。
后来,我想这大概是给我杜撰的传奇,比赛哪能那么不严肃?队友们似乎也对我有了信心,对方也开始对我进行防守。当我第二次接球正踏着凌波微步准备上篮时,对方果断犯规。这次马六六的哨子吹得及时,判一加一罚球。那天,我的手感不错,两罚两中,学校队再次领先。比赛时间眼看就到了,总务主任李大将早早坐到主席台旁的裁判钟前,生怕主裁判延时。最终,学校队以一分的微弱优势赢得比赛。这是我在正式篮球比赛中唯一的一次上场,并以我的独具一格在露天学校的篮球史上抹下了重重的一笔。
之后的半决赛中,我们输给了矿长队。但矿里比赛还是极具人性化的,考虑露天学校这么多年终于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委实不易,又由于矿长们在比赛中有失规范。矿长队队员岁数大,跑动起来自然不如年轻人,在比赛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小动作,推、拉、拽、捣、勾、捅,各种手法悉数使出,裁判吹哨又不好意思,可以说那场比赛学校队输得稀里糊涂。组委会最后一致通过,学校队与矿长队同时授奖,据说是矿长们主动提出来的。那是在老唐来以前,露天学校取得的最好成绩。
老唐来之前,从内蒙古体工队为我校分配来了小闫。老唐来后,又招了师范毕业的高俊和小宋,板凳队员多了海星、树国。这一年,我们有了正式的队服,从球衣、球鞋,到背心、短裤。此时的学校队可以说是兵强马壮。有了这么多新鲜血液的注入,我这板凳坐得更稳了。老唐真的不简单,经过他的打造,学校很快成了一支真正让人谈之色变、望而生畏的强队。在次年的矿篮球赛上,学校队连克劲旅,一举夺冠,按我当年写总结时经常用的一句话就是:“创造了新的辉煌。”这一年,我们的奖品是一只铝壶,比现在的奖杯大得多,也实惠得多。文/杨爱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