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不合群”的七岁女孩,与自己“老顽童”外婆的故事。他们隔了一辈还相差七十岁,却是彼此最好的朋友。
她无视社会规则,在公交车道上驾驶小破车,从宜家偷黄色购物袋,大晚上溜出医院带孙女夜闯动物园……
她宛若叛逆的中二少年,给雪人穿衣服害邻居误以为有人从跌落阳台;敞着浴袍在阳台上用彩弹枪射击推销员;甚至边开车边吃烤肉,只用膝盖控制方向盘…….
以上新奇的设定来自《外婆的道歉信》,是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继《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之后,又一温情力作,畅销40国,遍布欧美书店。自2016年上市以来连续霸占《》畅销榜50周至2018年,仅10个月内全球销量已突破150万册。
直到今天,该小说依然排名靠前。与众不同的祖孙CP,碰撞出奇妙的化学效应,“在你准备读《外婆的道歉信》前,请准备好纸巾,并且准备好笑到肚子痛。”时隔数年仍如此卖座的原因很简单——一个关于爱、原谅与守护的故事,总是能触动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小说全程以小孩的视角展开叙述,但却是写给所有人看的童话书。为什么会选择一老一小作为创作主线,作者巴克曼受访时坦言:
“最吸引我的就是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和10岁以下的小孩,因为他们是最不会在意那些社会既定法则的人。到了一定年龄以后,人的价值观会渐渐变成这样一句话:‘你知道吗,别人怎么想,关我屁事。’然后小孩子也还没学会应该怎么去适应这个社会。”
因此巴克曼对这些人很感兴趣,在他看来,老家伙跟小家伙们不会跟随别人人云亦云,而是只挑自己的路走,但也不至于是别人眼中的奇葩。他们只是夹在人群中,步调和别人不太一样。
而在小说里,外婆也强调了类似观点,她告诉爱莎,“要大笑,要做梦,要与众不同。人生是一场伟大的冒险。”
如果说外婆是个奇葩老太太,那么爱莎也不是寻常小孩。校长总说她得“正常些”才能“融入其他小朋友”,其他大人也很爱给她贴上“太老成”的标签。同学们隔三岔五就往她储物柜里放写满刻薄话的字条,他们甚至会追赶爱莎,对她拳打脚踢。
可是脱离现实,在另一个童话国度,一个叫“不眠大陆”的地方,爱莎是勇敢的骑士。她在现实世界中越孤单,在不眠大陆的军队就越强大。白天在学校挨得抽打越猛烈,夜晚遇见的冒险就越精彩。最重要的是,那个世界里,没人强迫她“合群”。
巴克曼用童真的视角给大家呈现了一个曼妙的奇异世界,这是外婆为爱莎虚构的童话故事,她几乎每天晚上都陪爱莎乘着云兽去往不眠大陆,在以密阿玛斯为主的几个王国里尽情遨游,俩人还有一套专属密语。
于是爱莎这么形容跟外婆的关系——“每个七岁的小孩都应该拥有一位超级英雄。所有不同意的人都需要去检查一下脑袋有没有毛病。”这种可爱诙谐的基调,被作者融进了小说的字里行间,通篇爆笑与温馨交织。
其中最明显的便是塑造外婆这一“超级英雄”形象的手法,巴克曼没有走煽情路线,而是通过诸多细节地烘托,使得外婆对爱莎的爱护毫发毕现。配合其暴躁的人设,读起来还有种“爽文”般的酣畅淋漓。
当爱莎被男同学打了之后,校长和稀泥地将其称之为“典型的男孩子气的恶作剧”,试图大事化小,接下来外婆让校长花费了很长的时间来解释什么样叫女孩子气的恶作剧。
当校长提出爱莎也有错双方应该相互道歉,因为她“惹了”那个男孩,而男孩有“自控力”问题,大家要体谅他时。彪悍的外婆抄起地球仪就向校长砸去,“我!被!惹!到!了!”、“我!不!能!控!制!我!自!己!”
巴克曼极具感染力的文笔,令外婆鲜明又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一个会说“别踢屎,只会弄得到处都是” “如果你摆脱不了坏事,就必须用更多‘好料’去盖过它” 的酷老太。
这位“无法无天”的七旬老人,用自己的方式不遗余力地保护爱莎,坚定地维护爱莎,希望她不用在没有错的时候道歉,也希望她能够尽可能的快乐。
一如开篇的时候,外婆带爱莎闯进动物园,只是担心她因为校园暴力而记住今天,与其这样倒不如因为外婆夜闯动物园而记住这个日子。诸如此类的温情在小说里随处可见,有谁能不爱这样的外婆呢?
“拥有一位外婆就像拥有一整支军队。外孙或外孙女因此获得一项特权: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有人站在你这边,即使是你的错。事实上,特别是你错的时候。”
巴克曼是懂小孩儿的,而我们这些长大了的人,又何尝不曾渴望过“超级英雄”?那意味着偏爱与守护,也代表着坚定不移的选择。
如果你认为这本书只是停留在祖孙情那可就错了,书名既然叫《外婆的道歉信》,自然跟“道歉”和“信”脱不了关系。得了癌症的外婆,交给爱莎一个艰巨的冒险任务,而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小女孩惊讶地发现外婆虚构的那个童话王国竟然与现实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与对应。我们就不剧透信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了。
这也成为了小说的一大叙述特色,现实与梦境两条线交织,曾经出现在童话故事里的那些角色,似乎就生活在爱莎的周围。巴克曼编制了一个神秘的网,将大家兜在其中,爱莎身边的每个人都跟童话里一样,有着自己的跌宕故事。
而在找寻外婆写下的信件以及帮外婆送信的过程中,爱莎逐步了解到“外婆在变成一位外婆之前,是怎样的人。”那些曾经在自己眼里或冷漠,或聒噪,或酗酒,或爱管闲事的邻里们原来也有着令人动容的过去。
毕竟人性是那么地深幽复杂,恰如外婆所言:“生命真正的陷阱在于几乎没有人是彻头彻尾的混蛋,也几乎没有人从未做过混蛋事。生命的难处就在于尽可能多地待在‘不是混蛋’这一侧。”
借七岁小孩的视角转述的这番话,宛若一颗石子儿,恐怕最后是想在一群成年人心里荡起一丝涟漪。这很巴克曼,从来不爱在故事里说教,有的只是透过文字进行润物细无声地传达。
巴克曼直言,“他说得太准确了。这就像一根连接你我的电线,当我的故事打动我自己的时候,我希望电线那头的你也被点亮。”
《外婆的道歉信》通过舒缓细腻的笔触,将童话与现实非常自然地合二为一,从中你能读到悬念,感受奇趣,体会温暖,同时引发更多关于生命本身的思考——何为勇敢?何为爱?如何守护,又如何谅解。
小说中长达三百多页的主要内容都集中发生在圣诞前后那些天,爱莎穿梭于童话跟现实两个世界,为我们呈现了一场梦幻温情的治愈之旅。
外婆说得没错,生命最后留下的东西,其实是欢笑,这本温馨之作,圣诞节前夕阅读刚刚好。